首页 > 聚焦 > > 内容页

对小冲突的围观,也是涵养文明的契机-世界热点

发表时间:2023-05-12 19:20:59 来源:潮新闻


(资料图)

图片来源:视频截图

最近,几桩公民个体之间的小冲突,引起了网络围观。事情不大,但成为全民热议,就有了事件之外的价值。

一位女子,在四川乘坐高铁时,因为制止后排 3 个孩子的吵闹、撞击椅背行为,而受到对方家长辱骂和掌掴。该女子予以语言和肢体回击。结果,警方认定双方构成 " 互殴 ",该女子被罚 200 元,对方家长被罚 500 元。看似对方家长受罚更重,但一开始许多网民并不认同,认为挑起冲突的是对方,警方不应鼓励打不还手、骂不还口。也有一些法律专家支持这一说法。5 月 10 日夜间,警方进一步公布详尽到秒的细节。在获知更多细节之后,公众对警方的处置有了更多理解,认为被掌掴女子自身在激化冲突方面也有责任。

另一起冲突,与停车位有关。长沙一名女子停车位被他人 " 霸停 " 数月,一气之下,女子 " 焊死 " 停车位。做法看似过激,但同样得到许多网友支持,认为在无法有效维权之时,只能 " 用魔法打败魔法 "。

还有一起高空抛狗事件。一对情侣在家中吵架,男方一气之下将宠物狗从 8 楼抛下。目前,警方已经以涉嫌高空抛物罪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。

这些事件很小,小到前后排两个座位间的争吵,但有三个特点:一是与公民个体生活空间紧密相关,容易引起共鸣。很多人也有同样的经历,却未必有更好的处理。二是与公共文明紧密相关,关乎个体道德和法律素养。文明,说起来大,可落脚点不就在这些小事上吗?三是是非对错存在模糊性、争议性、转换性。像车位被霸占,不少人有相似经历。假如遇到一些人,他就是耍无赖,你怎么办?虽然法律对权利的界定很清楚,但直接面对时个体仍感为难,甚至从被侵权走向侵权。

当这些 " 小冲突 " 被摆上舆论场解剖后,其价值就不止于群众 " 吃瓜 ",而是为每个人处理类似冲突提供了行为参照——既不让自己委屈,也不过度维权。特别是 " 高铁掌掴 " 事件,被讨论了好几波,细节被掰得特别碎。而随着信息公开的扩大,道理也越说越透。当你被他人攻击时,是不是真的一还手就成互殴,怎样算正当防卫,怎样算防卫过当?在透彻的公共讨论之后,相信更多人心中有了明确判断,廓清了许多误区。

这样的围观和讨论,还有助于在全社会强化道德和法律共识,使 " 高空抛物罪 " 这样的法律成为常识,避免更多的法盲制造灾难。同时,对那些试图耍无赖者形成震慑,使他们不得不收敛不端言行,以免成为下一次全民围观对象。

当然,这样的讨论也值得立法和监管者跟进。比如,公民对车位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维护,还需更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;对城市高空抛物行为,还需有更严密及时的监管和防范,等等。

迈向现代化的中国,公共舆论场需要这样的 " 碰撞 " 和 " 案例教学 "。富裕起来的中国,个体活动半径越来越大,个体行为的公共性不断增强。但是,平心而论,在公共场合尊重他人的理念、谦抑自警的精神、包容他人的涵养,一部分人还有所欠缺。特别是,流动的中国、生机勃勃的中国,正在加速消费、旅游、交通等活动的一体化。不同区域、不同职业、不同年龄的人共处一室的几率大大提升,这就更需要社会厘清规则。一次又一次这样的 " 案例教学 ",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构建起一个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文明中国。

" 转载请注明出处 "
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