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(PCNSL)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结以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,具有高度侵袭性,常累及脑、眼睛、脊髓与软脑膜,而无全身性淋巴瘤的证据。近年来,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,①目前国内还缺乏对其正确诊断的方法和治疗措施。②
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
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(CNSL)总体上可分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(SCNSL)两大类。临床上PCNSL的发生率要远远高于SCNSL,90%以上的组织学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(DLBCL)。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头痛、恶心、呕吐和癫痫等与脑内压力增加有关的症状,视力也会发生变化。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,大约一半被诊断患有PCNSL的人,大脑功能发生了某种变化,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情绪、个性或行为、短期记忆、言语或协调。③
【资料图】
目前PCNSL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,在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都可能发生,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更易患病,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IV)感染者、移植后患者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及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。
如何增加生存率仍是一个挑战
PCNSL临床表现多变,进展快,预后差,一般数周就会出现神经受累症状,导致早期诊断难度较大,治疗不及时。据统计,未经治疗总生存期为1.5个月。但目前对于PCNSL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依然存在争议④,如何增加生存率仍是一个挑战。
首先,建议在有PCNSL治疗经验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。目前PCNSL的治疗分为两个阶段,第一阶段诱导治疗,目的是使用预期最有效的方法尽可能多地杀死癌细胞。第二阶段巩固治疗,目的是杀死诱导治疗后可能残留在体内的癌细胞,有助于防止癌症复发。
目前对PCNSL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全身治疗,即使用药物杀死癌细胞,包括化疗、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。诱导治疗多以大剂量甲氨蝶呤(HD-MTX)为基础的综合化疗为一线治疗方案,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和其他脏器功能损伤,定期检测肝、肾功能及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。⑤
对于无法进行全身治疗的患者,可选择放射治疗。目前常用方法是全脑放射治疗,但其对比全身治疗更可能损害神经系统。
随着对淋巴瘤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,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策略开始应用于PCNSL的治疗中,先后涌现了诸多的新型药物,例如BTK抑制剂、免疫疗法、免疫调节剂等。以BTK抑制剂伊布替尼为例,上市以来在100多个国家有超过27万淋巴瘤患者使用,临床随访数据超过9年,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,BTK抑制剂或成为靶向治疗新选择。
参考文献:
① 攸娜,刘羽阳,张家墅,等.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[J].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. 2020,25(08):379-382.
② 张剑宁,程岗.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再认识.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. 2016,15(01):1-4.
③ 张剑宁,程岗.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再认识,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.2016,15(01):1-4.
④田东亮,刘海英,张学新.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疗进展[J].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. 2021,48(06):567-570.
⑤ 李扬,刘福生,刘元波,张俊廷.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.中华血液学杂志. 2014年8月第35卷第8期.
责编:陈龙飞